热点
这几天抽空看了《谍影重重5》,发现马特·达蒙虽然上了岁数,依然是宝刀不老,腱子肉反而更加结实。看这场电影我最幸运的地方就是看了朋友圈的吐槽先,知道3D晃晕了好多人,于是乎老老实实选择了2D。 分明
这几天抽空看了《谍影重重5》,发现马特·达蒙虽然上了岁数,依然是宝刀不老,腱子肉反而更加结实。看这场电影我最幸运的地方就是看了朋友圈的吐槽先,知道3D晃晕了好多人,于是乎老老实实选择了2D。
分明是2D技术制作的片子,却跑到中国来整出个3D版本,商家之无良令人所不齿,搞这些小伎俩糊弄观众,不如认认真真拍几部好片儿来追赶好莱坞。
咱悄悄说一句中国电影人不爱听的话,美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和精细程度,都比大部分中国电影好。今年初,我看完了《斯巴达克斯》前两集,正找了第三季看呢,血腥暴力精致到极点。
我要是再继续按照这个调门写,美分党的帽子肯定要被扣上;这次我也不想写影评,像《谍影重重》这样的商业大片,看看图个热闹即可,无需评价。我所在意的事儿,是像《谍影重重》这样的超级大IP,和007、谍中谍一样,宣传推广起来不难,美金狂砸、院线支持、广告铺天盖地,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并非难事。可好多国产片就难了,从籍籍无名到让人知道,从让人知道到让人掏钱去电影院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以前,都是靠院排片儿,十场有八场给占据,你不看也得看,尤其是贺岁档,只要排片量大,想不赚钱都难。后来从排片战发展到宣传战,前几年形成了一股烂片推销狂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和靠“马震”吸引眼球的《杨贵妃》。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发行宣传的节奏变了。
像陆川老师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本来排片不佳,加上陆川老师一向比较文艺,叫好不叫座,眼看出品方要惨败而归了。可此时奇迹出现了,在微影时代的组织张罗下,一帮大V在微博以及其他各社交媒体渠道发声支援,好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看这部作品,院线也顺应潮流,增加了排片量。
这是新的电影推广模式,从院线加广告轰炸模式,改为口碑加社会效果模式,属于四两拨千斤。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国这一点可以秒杀好莱坞:在发行渠道和社交媒体的结合上,在利用社交媒体的推广上,中国还是颇多创意的、超越美国的。如果说,好莱坞的发行方式时猛打猛冲的大力金刚掌,那么这种后发制人的中国模式就是太极拳,缓慢绵柔,四两拨千斤。
我是研究新媒体的,顺着《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条线,发现了影片背后的几家影视公司机构,通过检索相关信息,发现其中一家微影时代在这个备受争议的暑期档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今年暑期档微影时代联合出品、联合发行影片共计17部,是合作影片数最多的在线票务平台,其中7部影片票房过亿,截至目前共贡献票房超40亿,占据大盘总票房五成之上。
看这战果:联合发行影片《盗墓笔记》摘得暑期档票房第一,联合出品影片《绝地逃亡》获得暑期档票房第二,联合发行影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引爆舆论口碑,出品发行影片《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成为最卖座青春片,联合发行影片《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成为逆袭影片……
这家公司有着腾讯系的社交基因,打造了以社交为核心的宣发体系,以及强大的IP+粉丝运营能力,什么微信钱包、QQ钱包、微票儿APP、公众号以及格瓦拉APP,它都有入口,和腾讯游戏搞观影红包、游戏红包,增加影片,玩得纯熟。
企鹅的支持、社交媒体基因、再加上跨界整合能力,对整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了超强覆盖,收获颇多。
这一点就是秒杀好莱坞的。美国人迷信专业性,迷信单一功能强大无比,缺乏中国人的综合性思维。比如说,美国人就对微信也膜拜,因为它不会想到把这么多功能放到一个软件里面。而中国人的综合能力和营销的创造力结合在一起,各种点子层出不穷,秒杀好莱坞。
当然,我扯这么半天不是说中国电影比美国牛了。再好的营销也要靠本身质量的支撑,从编剧到制作,从故事情节到细节处理,中国电影依旧比好莱坞落后太多,需要从这些核心层面去赶超,而不是仅仅靠营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