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采访现场 5月22日,由深圳市华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深圳本土导演张唯执导的电影《中国·制造》在深圳隆重开机。本片由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的德国摄影师卢茨·赖特迈尔掌镜,著名影星姚安...
采访现场
5月22日,由深圳市华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深圳本土导演张唯执导的电影《中国·制造》在深圳隆重开机。本片由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的德国摄影师卢茨·赖特迈尔掌镜,著名影星姚安濂、汤嬿领衔主演。电影《中国·制造》是以当下“中国制造”面临的机遇和困境为核心内容,全部场景在深圳实地拍摄,计划于今年年底上映。导演张唯曾拍摄原创电影《北京草原》、《一个人的皮影戏》,投资拍摄电视剧《绝对权力》、电影《英雄郑成功》等。热爱电影且极富人文情怀的深圳电影人张唯,特别喜爱这个题材。他深深觉得,“中国制造”太过沉重,太过宏大,这部电影一定不能浪费“中国制造”这四个字。
谈自己:我乐于关注一些社会层面的问题,电影是我表达的工具
记者:这是一部文艺片,在商业片和娱乐片包围的大环境下,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以工业发展为题材的作品?
张唯:(笑)可能我现在还不是一个非常商业的电影导演,但是我一直有个看法,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不应该只有商业片和娱乐片。我之前拍摄的《北京草原》和《一个人的皮影戏》,探讨的都是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以及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北京草原》讲述一非洲青年想留在北京发展事业的故事,人物命运看后让人十分同情。《一个人的皮影戏》是由现在挺火的包贝尔主演,反映一个皮影艺人坚守皮影戏,让文化遗产传承的故事,也十分感动人心。 《中国·制造》是以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为背景,表现一个代加工企业主内心的挣扎,并坚持创建自我品牌的励志故事。虽然商业性不是很强,但我觉得观众会对此类题材感兴趣,尤其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代加工企业曾经是这个城市的支柱,它会唤起60后到90后两代打工阶层观众的共鸣点。
大家也知道,“中国制造”曾经是珠三角乃至中国的一个骄傲,一张名片。就说玩具,出口全世界,广东省的出口额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但现在这些工厂有百分之八十倒闭了,难道这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吗?我在深圳生活这么多年,无法摆脱一种对于深圳、对于企业、对于工人的感情。
谈拍摄:以写实方式拍摄年代质感
记者:这是一部很有年代感的戏吗?
张唯:虽然我们影片展现的是发生在2013年的故事,但是通过人物之间的连接,会透露出一个大概二十年左右的年代背景。影片主人公,也就是姚安濂扮演的林大林、另外两个老板王招喜和陈建雄,他们自己曾经都是打工青年,一点点从最底层做起,成为企业的老板。早期深圳的企业家,基本都是创业型企业家,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一直发展成为企业主。在工人的选择上,我也会着力表现两代工人的不同心理状态,会有两代打工青年生活状况和人生起伏的对比。所以,这一点上,我希望要表现出“中国制造”发展的年代感。特别是人在年代中的心理状态。
记者:听说这部影片的场景很大,但现在深圳此类工厂已经少有了?拍摄这些大场面会有困难吗?
张唯:这确实也是个难题,一些场景需要去东莞拍,但现在东莞的代工厂其实也不是当年的样子了,所以一些场景我们还需要自己去搭建。我们也真的找了一个已经倒闭的工厂,重新搭建了一个工厂。
记者:我感觉年代戏,真的需要拍摄出一定的质感来,才能让观众信服,你们对场景是怎么要求的?
张唯:拍摄几乎是用近乎写实的方式来的。比如说,你是记者,我们可能就按照你现在的样子拍摄,不给你化妆,不给你修饰,从场景来说,不想拍成那种很干净又富丽堂皇的样子。当年老板的办公室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大家都是创业型企业家,很多人不会追求那些奢华。
场景里人物也很多,那种上千人的流水线工厂,我们都想真实再现,所以你看我们的拍摄现场,光是群众演员就有四五百人。 我的摄影师请了卢茨·赖特迈尔,他在中国陆续拍摄了《惊蛰》、《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影片,所以画面质感我是一定要有保证的。
谈角色: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求真实
记者:这种现实题材离观众很近,你们又这么写实地拍摄,会不会有纪录片的感觉?
张唯:尽管是以写实风格来拍摄的,但毕竟是电影,是故事,人物是虚构的,所以在整体写实的风格上,我会通过演员的表演来突出人物之间的个性与矛盾。因为我自己有感触,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如果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不真实,每一句话不真实,观众看起来就觉得假,这个影片就会显得没有力量。很多意大利、波兰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包括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那么一个妻子要出国丈夫不同意的简单故事,但是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让你觉得是真实的,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伊朗社会的真实,让你觉得那就是那个国家的生活。我们的《中国·制造》追求的就是这些,但你不能说《一次别离》就太过纪录了,他是以 整故事做保证的。
记者:为什么会选中姚安濂和汤嬿主演这两个角色?
张唯:选择姚安濂老师,没别的,就因为他是实力派,他演过60多部作品,你们熟悉的《青红》里的父亲,还有《心术》里的严主任,他的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都演得特别精准。而且,姚安濂老师本人在做演员之前,也有在工厂生活工作的经历。林大林这个角色内心非常纠结,一方面在一些人看来他是黑心老板,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他也是个受害者,而这个受害者又怀揣一颗中国梦,他渴望摆脱代工的不堪,而创建自己的品牌。至于汤嬿,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淡定的演员,我看过她的《集结号》,特别符合我们对剧中记者艾晶这个角色的设计。剧中的新闻记者艾晶,她眼睛很清澈,有理想,主意也正。她一心想曝光血汗工厂,帮助弱者,到头来,弱者反而受到了失业的伤害,她最终发现,在这个产业链里,大家各有各的无奈,反思,求变才是中国制造真正的出路。
谈立意:叫人反思,结局励志
记者:听起来好沉重,你能简单概述一下这部电影吗?
张唯:呵呵,换了谁拿到这四个字,都不会轻松。“中国制造”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标签,一个缩影。涵盖的内容太多,思想层面的较量也非常有深度。《中国·制造》的故事根据大量真实事件改编,力求以小见大,展现珠三角民族制造业的一种生存现状。过去曾经辉煌过,现在很迷茫,叫人反思,但结局也很励志。中国电影很少有表现制造业这个题目的,所以我们以严谨的态度来拍摄这部影片,说实在话,我真的不敢浪费“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如果拍不好,我不会原谅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