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6月5日起,互联网音乐下载全面收费,试行两个月。”近日,此消息一出就引发了不少媒体和网友的关注,难道这次真的要收费了?但经过腾讯娱乐记者的多方查证,发现这条消息多半是某音乐网站为了推广新的包...
“6月5日起,互联网音乐下载全面收费,试行两个月。”近日,此消息一出就引发了不少媒体和网友的关注,难道这次真的要收费了?但经过腾讯娱乐记者的多方查证,发现这条消息多半是某音乐网站为了推广新的包年服务而进行的自我炒作。因为6月5日之后,在线试听或下载低品质音乐的服务依旧免费,而付费下载高品质音乐的服务此前早已经在国内推行开了。
但是推行多年,音乐公司、音乐网站和消费者之间却依然没有理顺关系,音乐公司收不到钱,音乐网站不敢收钱,消费者不想出钱听音乐,就在这种矛盾之中,全面付费下载音乐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根本不可能真正地推行下去。腾讯娱乐记者采访音乐人、网站负责人、版权方等数位业内人士,给您说说音乐付费下载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说音乐付费下载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次“收费说”并无什么实质影响,而是某网站为推广业务的炒作行为。
三大音乐网站收费模式没变化 百元左右包一年
其实,国内的音乐网站对高品质音乐下载早已开始收费,虽然收费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已经有约定俗成的“行价”——消费者只要花费百元人民币左右的“包年费”,就可以一年内无限制下载网站提供的高品质音乐。6月5日之后,这个行价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各个网站会增加一些服务和选择。而且,免费试听和下载低品质歌曲的服务也依然存在。
QQ音乐延续“绿钻”,虾米网8毛下一首
腾讯娱乐记者分别询问了三大主流音乐服务网站,QQ音乐收费服务称为“绿钻贵族”,每月缴费10元即可享受高品质音乐下载。如果一次性交齐一年费用,还可享受在QQ空间设置背景音乐等特权。
虾米网则依然维持8毛钱下一首歌的基本收费标准,6月5号之后会增加包年的服务,每月付费15元可以下载100首高品质音乐,年付120元,就可以下载1500首高品质音乐。多米网的收费模式基本和虾米网相同,但是为了拉拢用户,他们开放了只要注册登录就享受免费2个月下载权限的新服务。
国外怎么做?网站不能提供免费下载
国外的音乐网站也提供着各种包月下载服务。而目前,国内音乐网站基本都采用试听和下载低品质音乐免费,下载高品质音乐收费的模式。而这种状况在国外则是截然不同的。资深音乐人宋柯告诉记者:“在国外几乎所有的试听网站是不能提供免费下载,你可以在线试听,但是你要下载就一定要花钱去买,如果你要提供了免费下载,属于违法。”
国内音乐版权年产值几千万 钱收来了怎么分?
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提供的《2012数字音乐报告》中显示:全球2011年数字音乐收入52亿美元,比前一年“健康增长”了8%。遗憾的是,这份报告中并没有来自中国的数字音乐产业的数据统计。原因在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市场才刚开始。但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内部对国内的数字音乐产业已有一个统计——2012年因音乐版权产生的产值大约有几千万元。那么,音乐网站收来这些钱,和唱片公司怎么分呢?
国内模式:网站每年支付300万-500万保底费
目前看来,网站和华纳、环球、索尼三大唱片公司采取的交易模式一般也是“包年”:一年签一次合同,谈保底价。也就是,唱片公司一次性提供版权,网站一次性给一笔费用,网站能收到多少,唱片公司也不管。
常年和音乐网站打交道的远达卓越企宣总监梁熠告诉记者:三大(唱片公司)向音乐网站提供5万首歌的版权,音乐网站一般会支付300万-500万左右的版权费,但因为每家唱片公司的歌手不同,所以价格也有差别。比如周杰伦,他一个人的版权费可能就拿到300万。收 保底费后,用户下不下载,下载多少,就不是唱片公司考虑的问题了。”
三大唱片公司之外的小公司或者独立音乐人,他们没有和网站谈版权费的资本,所以他们宁愿选择用版权费换取网站上一个显要的推荐位置,推荐自己的歌手或者歌曲,谋求将来的利润。
音乐网站向唱片公司支付版权费,多采取保底“包年”的模式。
现行模式不会长久,因为总有一方吃亏
每年支付数百万元的保底费,又有那么多不愿意掏钱的用户,音乐网站如何生存?乐评人丁博告诉记者:“现在的音乐网站都在烧钱,如果他们不欠唱片公司的钱那是奇迹!”和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一样,音乐网站也在赌,赌到可以有收益的那一天。不过音乐人宋柯则颇为悲观地说: 现在这摊买卖,只有高风险,没有高回报。
著名电台DJ杨樾认为,拿保底费是唱片公司的保守做法,管它下载的次数多不多,反正先拿到一笔真金白银,“音乐公司都是在用5%的成本赌100%的收益,但谁知道哪首歌能赚钱?就算是周杰伦、汪峰,也不是每一首歌都特别受欢迎。可能一张专辑12首歌,有10首特别赚钱,另外2首 全没有人下载,这样也就持平了。”
对于这种普遍被采取的“保底费”制度,显然缺乏科学的判定依据,杨樾说:“甲乙双方必然有一方是吃亏的,比如说网站靠一张唱片赚了1000万,理应五五分,给唱片公司500万,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只拿了保底价的100万,这是唱片公司吃亏了。但是也有可能反过来,网站付了100万,可这首歌只创造了10万的价值,那么吃亏的就是音乐网站。吃亏的生意就没有办法长久。未来科学的方式应该更趋近于平衡。”
国外怎么分?欧美三七分,日韩版权方拿90%
其实,音乐网站和唱片公司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大家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合作分成模式。欧美国家,乃至日本韩国,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 善的体系,只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在中国推行开来。
据了解,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音乐版权方在分账中所占比例甚至能够达到90%;在欧美,唱片业的分账比例也普遍超过70%。比如在美国,苹果iTunes几乎一家独大,今年2月份,用户从iTunes下载的歌曲总数突破了250亿首,如果按iTunes上歌曲的普遍定价0.99美元来算,音乐公司拿走0.70美元,苹果留下0.29美元。这么算下来,iTunes这么多年间已经帮音乐公司赚到了100亿美元。而即便是我国的台湾地区,其音乐著作权授权使用费用也占到了数字音乐服务营收的50%以上。
谁阻碍全面收费?听歌的不想付 收钱的不透明
有人形容音乐收费的消息如同“月经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闹一出,但真正做到让用户掏钱、音乐人靠版权获得实打实的收益,仍旧遥遥无期。“多点推进,少点意淫!”乐评人丁博说:“我不反对音乐收费,但这个话题确实忽悠我很多年了,而现在这个阶段这种无力的收费宣言,充其量就是让在线支付看到点儿希望。”
此前由腾讯音乐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网友反对网络音乐下载收费。
消费者没有付费习惯,“窃书不算偷”根深蒂固
目前国内数字音乐市场上有多少人会有下载高品质音乐的需求呢,其实大部分人的耳朵不会那么挑剔,只是在手机或者上网同时听听音乐而已,免费的试听和低质音乐服务已经能满足这些需求,选择付费服务的用户实在少之又少。丁博说:“为高品质音乐买单的群体和那些一口气可以买100张偶像唱片的歌迷数量差不多。既然后者托不起唱片产业,那么我们凭什么让前者托起数字音乐产业?”
更何况,中国互联网自2002年推出网络音乐共享平台以来,就已经让网民养成了免费使用各种资源的习惯。为了破解一个软件,可以耗费一天时间寻找各种方式甚至不惜冒着中病毒的危险,也不愿意花几十或者几块钱去买一个正版授权,“窃书不算偷”的思想根深蒂固, 全没有付费享受服务的习惯。
收费不透明,版权收入分配混乱
除了消费习惯,收费不透明也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忧的问题。NOVA娱乐主理人、前华纳音乐/环球音乐中国区市场总监相征称:比如说音著协,这个机构很多时候号称在帮我们收钱,甚至可以说是代我们去收钱。但是他收费的标准、结款的方式,包括利润的分配其实我们都不清楚。目前阶段,必须要解决的是,属于创作者和版权所有者的利润是不是能够确实分配到创作者手里,而不是被各种机构以以维护版权之名收到他们的口袋里去了。”
而放眼国外,之所以欧美的付费下载能健康发展,和他们的行业组织的成熟不无关系。此前有媒体报道,国外的音乐协会维权已经有成熟的体系。他们一般用行业8%的音乐收入维持协会的正常经营,剩下的92%收入会根据一套业内共同认可的有效体系分配给产业链各个环节。
版权得不到法律保护,想收钱也是水中捞月
可是就算排除上述困境,商业模式能够达到合理,用户愿意为音乐买单,但版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音乐创作者想收钱也是水中捞月。
对于音乐产权的保护,资深音乐人宋柯举例说:“在国外你可以在线试听,但如果你提供免费下载,就属于违法,可以对你进行重罚。此外,从国外的歌手的收入状况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受到重视。”
而在我国,网络版权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华谊音乐尚雯婕工作室负责人聂心远感叹道:“音乐在国外是艺术品,是知识产权,可是在国人眼里,音乐“就是空气、和雨雪一样,是大家共有的,这确实有点可悲。”只要有一个网站能免费下载,那么其他做收费的网站就很难存活。
全面收费虽是大势所趋 但拯救不了音乐产业
综合各位业内人士的分析,所谓“全面收费”虽然终将是大势所趋,但还不会给中国的音乐行业带来太大影响,因为华语音乐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听歌的说,中国的流行音乐太烂,白给都不听;而做音乐的人喊冤:版税低,制作费少,只出得起香蕉当然只请得来猴。即使有一天,互联网音乐下载全面收费了,或许会让这个局面稍有变化,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音乐产业进入良性循环,还需要很长时间。
听音乐的说:中国流行乐,白给都不听!
记者采访了一位平时有付费下载音乐习惯的网友淼淼,她告诉记者,为了下载到自己喜欢的印度歌曲,会选择付费服务,但是对华语流行音乐,没有太大兴趣。
从事多年DJ工作的杨樾则经常从一些P2P网站上免费下一些网友分享的高品质欧美歌曲,至于华语歌曲,“现在华语唱片制作水准明显在下降,很多歌白给用户听可能都不想听。现在那么多唱片公司都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了 上,等于是白给大家听了。可是,你看他们还要请水军转发 ,就是因为没有人听,没有人想听。”
对于未来的全面付费,杨樾认为唱片公司先别着急抱怨消费者,“付费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不仅是要培养消费习惯,还要等待中国流行乐坛自己能争点气,现在那些作品听得下去吗?杨幂的专辑都成最火的了,可见专业音乐人做出来的东西有多烂。”
做音乐的说:“只出得起香蕉,当然只请得起猴。”
高晓松曾调侃音乐行业是弱势群体。
对于各种对中国音乐不看好的声音,音乐制作人黄洋说:有追求的音乐人绝不会开始就想把自己的音乐做成“粗制滥造”或者“小作坊式音乐”,但现在“一首歌的制作费就只有5000块钱,只出得起香蕉当然只请得起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自己经营音乐公司的音乐人崔恕也向记者介绍了音乐行业的惨淡现状:前几年主要是来自于无线,但是这两年整个无线的收入下滑得也很厉害。至于收得的版税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比如网站把钱分给唱片公司了,唱片公司到底怎么分给音乐人,该分多少,都是一笔糊涂账。音乐人收不到钱,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怎么把精神投入到创作之中?
未来出路:互联网上的事 还得靠互联网解决
全面付费看起来还很远,那华语音乐人能不能找到解决之道呢?
从事了三十多年音乐工作的宋柯曾做过这样的反思:“从2000年互联网应用开始进入家庭,我们本身也享受到所有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甚至很多音乐人在用互联网做音乐,你都可以异地录音,请全世界的乐手 成一首歌,这么依赖互联网的一帮从业人员,到今天我们没找到任何一个可以应用得很好而且能赚到钱的东西。我们难道不应该觉得羞愧吗?”
华语电影在几年前也是备受盗版困扰,还有好莱坞大片的打压,但是电影人还是找到了解决之道,造就了今年华语影坛的盛世,华语音乐人应该也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APP专辑:内容提供者能获得70%收益
曹方发行的APP专辑,售价30元。
宋柯认为,现在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音乐产品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研究互联网的音乐产品。APP专辑就是一个有趣的产品,眼下,除了之外,还有新加坡歌手孙燕姿、林俊杰、曹方等一些歌手也在试水这个新鲜玩意儿,各自发了APP专辑。(APP专辑,即把一张专辑“翻版”成App应用软件,放到App Store等应用平台上,歌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购买、下载、欣赏。)
在宋柯看来,App专辑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其收益分配模式。“如今,通过App Store,除苹果运营商收取30%的收益外,内容提供者可以获得余下70%的全部收益。这种收益模式是封闭的,没有第三方,而且账目明确,可以随时查到购买者的相关数据。”算下来,即使版权方和App制作团队五五分成,内容提供者至少也能获得30%到35%,最终的收入实际高于实体唱片。而此前海蝶唱片公司老总卢建称,现有的内容提供者能够从数字平台分到的收益不过2%~3%。
总结陈词
“音乐行业是做早餐的人,互联网企业是开店面和端早餐的人,如果这两种人都干不下去了,那些免费吃早餐的人就吃不下去了”,宋柯这样解释版权方、网站、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让这三者之间产生公平合理的交易,才能真正称之为音乐行业的突破,那时候也许才能迎来“全面付费”的真正开始。
而现如今,不论版权保障,还是分配比例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和规范,所谓的“全面收费”其噱头意味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况且,音乐行业所要解决的问题多着呢,远不是一个互联网音乐下载是否收费所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