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这个暑期,一大波热门都市情感IP剧强势占领了先前由谍战剧、抗日剧和古装剧等统治的影视市场,成为填充PPTV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客户端和各卫视黄金档的最普遍剧种,取得了播放与口碑的双丰收。
那么,为什么今年暑期,都市情感剧能获得如此佳绩呢?
PPTV用高甜暖心治愈空虚的都市生活
若说怎样的剧最易引起共鸣,那一定是都市情感剧。正因为都市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各种微妙问题,因此这一类剧集最容易引起共鸣,还能给予观众一些信心与鼓励。
以《我们的爱》、《复合大师》为例,它们都摆脱了古装玄幻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也不再有抗日神剧中无所不能的英雄人物,而是通过接地气,幽默风趣的表现方式,让你看到每个人物,都似是现实中人物的影子,你会看到栽大跟头的拜金女,恋情曲折的老少恋,隐婚还骗感情的渣男,大龄青年遭遇逼婚尴尬,不婚青年被迫相亲时的窘迫,单亲孩子的情感教育等现实社会问题。
这个暑期,就在PPTV热播的都市情感剧来说,质量上都获得了观众的肯定。从具体题材来看,以往的家长里短、婆婆媳妇少了,婚恋和其它家庭关系,如祖孙、姐妹、女婿、岳母、养父母、邻里等,以及职场、地域特色、社会话题类增多了。
除了剧情上的突破,制作也很精良,从PPTV的反响来看,无论是早前的《复合大师》,还是近期正在热播的《盲约》、《人间至味是清欢》、《我们的爱》等都市情感剧,都成功吸引到不少关注,取得不错的收视率和播放量。
当然,作为面向全民的内容产品,电视剧制作不能唯收视率、唯播放量论成败,只有将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将积极的思想精神和健康的文化内涵融入文艺作品中,才能真正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而这也是苏宁文创坚持“内容为王”,指引PPTV选剧的一个重要原则。
另外,观众本身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很少能在现实中达到满足,所以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来满足他们内心对于情感的期待,新颖的情感冲突设置,恰好满足了年轻观众的喜好,释放了生活的压力,填补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空白,这也是都市情感题材受欢迎的原因。
PPTV引领电视剧回归品质致胜
事实上,不管题材类型再变,也万变不离其宗,绕不开讲好故事,绕不开人心人性人情人生。归根究底,本质上还取决于品质,关乎内容、制作、表演的水准。这一品质,可以因为是部好作品,有创作品质,也可以因为是个好产品,类型品质扎实。
这个暑期,PPTV力推的这几部都市情感IP剧,之所以取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是因为剧情融入了真实的灵魂,现实的质感,触碰了心灵的柔软,演出了人生况味,从而领跑了整个暑期档。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
一是精益求“精”,稳抓小细节,才有大质量。不只是主演,在其他角色的选择和剧情的安排上,也要精益求精,把贴合人物性格作为选角的首要前提,这种对于制作和演员方面的高要求,也要体现对于高品质剧集的追求,做得更准确、更细腻。如《人间至味是清欢》中的竹竿和董佳欣的人物选择,演员角色性格把握,以及剧情戏剧性的安排上,对此剧的火爆就起到推波助浪的作用。
二是接地气演绎真实,“真”才能引发共鸣。在人设上,需要有靠得住的现实依据,故事人物从哪来,到哪儿去,受过什么教育,做什么职业、具体职业特点是什么?职业带给人物的困扰压力是什么?都希望建立得特别充分。《我们的爱》就具有强列现实主义色彩,如潘虹饰演的齐舒兰这个角色就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细节、冲突都符合生活逻辑,还要满足戏剧性的要求。举个例子,婷婷给姥姥买罐头治咳嗽的桥段看哭了很多人,照常理应该是婷婷买药的,但现实中就有不少人小时候,生病了父母给他们吃黄桃罐头,而且奇迹般的每次吃了就好,这就是一个现实家庭温暖侧面的表现。
三是情感体验要“浓”,有张力有强度更有新鲜的情节。都市情感剧一个重点就是需要有更真切、更细致的情感体验。苏东坡有句词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可能是他的理想情感状态,可都市情感剧正好相反,要“人间至味是清欢”,只有更有张力,更有强度,更有新鲜度的情节才能吸引观众,其才会表现得更加备受瞩目。正如《人间至味是清欢》剧情,从婚姻、家庭、职场等诸多维度,刻画了当代人情感世界的诸多困境,探寻不同阶层的人物自我蜕变成长的深刻主题。
四是故事更具风“情”,演员自带流量。不论故事里的人物遭遇到什么样的变故,未来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观众都希望我们的故事里所有情感过程是美好又真实的。而对演员来说,不仅要求演技精彩,也更希望当下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这也是提升网络播放量的一种保证。最典型的有《盲约》中的蒋欣饰演的夏天,当下剩女的典型代表,在保持乐观人生态度的同时,将剩女的各种打开方式演绎的淋漓尽致。
纵观如今全球电视剧市场,从题材选择、话题的尖锐度、类型营造到拍摄方法,都走得很远。相比之下,国内众多的电视剧制作都很粗糙,加之市场挤压,与国外差距凸显。PPTV正是在如此的环境下,选择符合中国国情,拥有社会热点话题,既弘扬正能量又在创作和制作上精益求精的作品,抓住暑期这一节点,通过贴近大众生活的都市流行文化进行发力,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